索 引 号  1431857656/fgw/2022-0000139  发布机构  临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题分类  其他  公开日期  2022-04-08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信息名称 

临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临沂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临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临沂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2022-04-08   作者: 点击数:  

临发改办字〔2022〕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临沂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二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临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4月6日

(此文件公开发布)


临沂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良好。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坚决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实时跟踪研判态势,创新思路精准制定对策措施,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高于全国全省、好于年初预期。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465.5亿元,增长8.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6个和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3%。就业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9%,低于4%的年度控制目标。财税量质俱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9.5亿元,增长17%、居全省第2位;其中税收收入334.5亿元,增长15.3%,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1.7%、连续4年居全省第1位。农业发展良好。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908亿元、增长8.3%;粮食面积967.5万亩、增长0.2%,总产量418万吨、增长0.4%。工业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1%、居全省第4位,均高于全国全省3.5个百分点。投资趋稳向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5个、5.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消费持续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1.1亿元,增长15.9%、居全省第4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4个和0.6个百分点。外贸外资增势强劲。进出口总额1766.8亿元,增长51.4%、居全省第1位,两年平均增长45.5%;实际到位外资13.8亿美元,增长47.7%。金融支撑有力。本外币存款余额8960.3亿元、较年初新增767.8亿元,总量及增量均居全省第5位;贷款余额8170亿元、较年初新增1161.3亿元,总量及增量均居全省第4位;新增存贷比151.3%。

(二)动能转换加快突破。落后动能加快淘汰。持续推进“四上四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制定关停退出企业清单,成功争取精品钢基地项目能耗煤耗纳入省级能耗指标保障范围、新增产能能耗强度单列考核,稳妥清理“散乱污”企业2287家,压减焦化、化工产能253万吨,万元GDP能耗完成省下达任务。传统动能加速提升。制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案,以木业、小五金“龙头带动、中等抱团、小微众创”成功案例为示范,带动其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工程机械等8条产业链列入省市协同推进重点,山东临工等6家企业成为省级“链主”。八大传统产业完成产值4965.4亿元、增长27.5%,拉动工业产值增长21.2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2.7%。新动能加力突破。重点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精品钢基地等建设,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费县环保家居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高新区磁电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以上“单项冠军”12家、“瞪羚”企业26家。“四新”产业投资增长8.5%、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48.8%。

(三)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三步走”路径深入实施。发布30项对接长三角主要农产品临沂团体标准,列支1亿元规范提升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100个,与长三角客商新签供销协议198个,对长三角地区农产品销售额增长12%。提升旅游集散中心18处,接待长三角游客492.6万人次、增长30%,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8个,成功创建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承接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转移目录项目84个,在建长三角地区招商引资项目388个,到位资金490.3亿元、增长43%。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设立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中心,国家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发行全国首单2亿元乡村振兴债权融资计划、全省第二单5亿元乡村振兴票据,首单15亿元绿色债券成功发行,新发放“鲁担惠农贷”6220户、金额41亿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步伐加快。率先在全省推行乡村规划师制度,建设乡村振兴片区、美丽乡村示范片区24个,巩固44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果,完成农村清洁取暖改造15.1万户,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579公里,建制村通公交化率达到9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巩固市县稳妥有序完成乡村振兴局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平稳有序衔接。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保障机制,共认定动态帮扶对象3851户、9229人。落实衔接资金14.5亿元,实施产业发展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项目442个。加强对276个扶贫车间和3251个产业扶贫项目资产监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已登记管理扶贫资产38.64亿元。

(四)发展格局不断拓展。临沂商城市场交易额、物流总额分别达到5402.6亿元、8065.7亿元,分别增长22.7%、17.8%。“商”的优势加快放大。林丰钢材市场一期等5家新市场建成运营,临沂钢材物流城等3家市场完成搬迁,规划建设“商谷”核心区。复制推广“垂直电商平台+仓储物流+地产品”新明辉模式,培育沂川商城等一批成长性好、产业带动性强的种子企业。新建、改建直播电商区域专营中心8处,临沂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短视频直播电商基地。成功举办首届RCEP区域(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137个、实现交易额211.6亿元,临沂列中国城市展览业综合指数第12位。“仓”的短板加快补齐。坚持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加快实施3年500万平方米标准化仓储建设工程,全年新增108.4万平方米。罗滨逊智慧云仓获全国第一批数字化仓库企业试点,山东高速鲁南高新物流产业园与京东达成合作,实现临沂本地配货当日达。“流”的体系加快完善。加快推进国际陆港片区建设,14个物流示范项目按节点推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项目顺和智慧物流园一期投用。着力打造“一单到底”多式联运服务枢纽,临沂公铁联运物流园建成运营。欧亚班列到发203列、增长82.9%,实现东盟线路班列双向对开。开行省内首条氢能干线(临沂-青岛),新能源货车达到1200余台。快递业务量达到13.26亿件,增长49.2%,稳居全省首位。重大政策加快集成。统筹推进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省级“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省内首单“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组合拼箱出口业务在我市通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683.6亿元、增长68.7%,占比达38.7%。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685.76亿元、增长99.8%,跨境电商进出口实现151.4亿元。区域发展加快联动。抢抓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重大政策机遇,成功争取平邑县、蒙阴县在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方面享受与全省沿黄9市同等待遇。成功举办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第二次联席会议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第3次省际联席会及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推动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会展联盟、医学专科联盟和鲁南经济圈科创联盟、区块链联盟、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联盟、新型智慧城市联盟,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内需作用拉动明显。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印发《关于共建共享“好品山东”推动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关于支持直播电商人才发展的十条措施》等政策文件,积极组织各类消费惠民活动,全域推进放心消费创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2.8万户、增长26.4%,增幅居全省第1位,总量达130.8万户;实现网络零售额440.2亿元、增长24.8%。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建立重点项目申报和问题会商机制,93个省级、197个市级、365个县级建设类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分别完成年度投资417.3亿元、514.5亿元和533.74亿元,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137.7%、133.7%和112.6%。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引建招商引资项目1141个,到位市外资金1390.3亿元、增长11%,新建亿元以上项目737个、到位资金895.9亿元,新建合同额10亿元以上项目99个,格力智能制造、北汽锐铃、甘李药业等一批引领性项目落户临沂。服务业发展良好。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发展若干措施》,2个集聚区、4个小镇入选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特色小镇,数量居全省首位,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64.6亿元、增长8.7%。

(六)改革创新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更加优化。在全省率先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深化“一网通办”“双全双百”改革,“爱山东”APP临沂分厅注册用户突破760万,上线事项3200项,均居全省第1位。推出“一链办理”服务256个,企业开办“全程网办率”达到98%,推广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机制,完成项目236个,开工时间平均提前3个月。设立“临沂企业家日”,出台弘扬企业家精神10条,企业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信用体系更加健全。全面推进政府机构失信问题整治,探索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持续推进联合奖惩、“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公共信用信息“三清单”、“双公示”“信用+贷款”“信用+审批”,城市信用监测排名最高时提升至全国第17位、全省第3位。法治建设更加深入。颁布施行《临沂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临沂市法治乡村条例》等地方性法规4部,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健全行政复议提级管辖机制,全面建立党委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入开展宪法及民法典等普法宣传,市县乡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全覆盖。要素配置更加高效。供应土地1647宗、面积68619亩,居全省第3位,创历史新高。工业项目“标准化”出让234宗、面积9043亩,加快存量土地盘活,处置批而未供土地6.1万亩、闲置土地12788亩。化解民营企业土地房屋产权历史遗留问题305个,涉及土地1.08万亩。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累计入市12660亩,居全省第1位。创新生态资源产权交易,费县成立全省首家“两山银行”,蒙阴开创我省林业碳汇交易先河。创新引领更加强化。积极推行“揭榜制”“组阁制”和科技经费“包干制”,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揭牌运行,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科创平台建成落地,临沂应用科学城二期加快建设。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企业1315家、增长100.5%,获批高新技术企业567家、总量达1117家,新备案院士工作站4家,新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技术创新中心3家,评审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3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05亿元、增长99.3%。

(七)民生保障坚实有力。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载体,集中力量推进20项重点民生实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各级财政民生支出653.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28元,增长9.1%。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武汉路祊河桥、北京路沂河桥拼宽桥实现通车,兰陵金石等3条铁路专用线建成,费县、临沭2座通用机场基本建成,京沪高铁二通道临沂段、临淄—临沂高速、临沂—滕州高速、启阳机场航站楼改扩建、沂河路快速化改造等稳步推进。14条市(县)域快速路建成通车,“153060”干线公路交通圈加速形成。28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979个棚改计划项目安置房全部开工。公共教育更为优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0所,实现中小学大班额动态清零,连续4年起始年级大班额零增长。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学生参与率达到88.9%,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96.4%。8所中职学校入围全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项目,入围比例居全省第1位,临沂大学医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揭牌。向省争取教职工周转编制1万名,有效缓解教师编制缺口压力,新建改扩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1522套。健康服务更趋周到市人民医院东医疗区(市传染病医院)感染性疾病综合楼和综合保障楼投入使用,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项目开工建设,9个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设有感染性疾病科,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癌症中心实现县域全覆盖,新增51家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422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跨省异地住院联网结算,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社会保障更高质量。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44.05万人、1080.6万人,推出“临沂保”、参保人数达154.9万人。孤儿等9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提高10%。成功创建国家级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1处,挂牌成立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临沂中心,为2万余名退役士兵补缴养老保险5亿余元。推进化解城镇居民住房产权历史遗留问题623个、惠及群众45.1万户。精神文明建设更富成效。启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推出山东好人42名、中国好人4名,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者服务团荣获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和齐鲁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获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沂水县被评为“全国婚俗改革综合实验区”。银雀山汉墓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市工人文化宫落成,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启用,县级以上文化馆全部获评国家一级馆。参与承办第四届中国歌剧节,民族歌剧《沂蒙山》被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开幕式剧目,唱响国家大剧院。举办体育赛事活动2775项次,全运会、省锦标赛取得新突破,成功举办第二届山东体博会,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八)发展底线更加牢固。疫情防控成效持续巩固。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69家,日检测能力达到19.2万份,重点人群定期核酸检测223.2万人次,全年累计接种新冠疫苗2223.5万剂次,24个月未发生本土确诊病例。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国省控水质考核断面优良率分别改善7.4%、6.8%,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实施情况评估获评全省优秀等级,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获中央资金补助20亿元。黑臭水体治理智慧管控运维平台上线运行,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达到国家示范城市标准。风险防范化解稳妥推进。“一企一策”化解金融风险,不良贷款率1.17%,低于全省0.17个百分点。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3.5%、32.7%,连续38个月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省级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9.3%,成功创建山东省食品安全市。全力保障安全度汛,实施城市积水治理工程8项,圆满完成兰山区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国家试点工程,902项水利工程全面实现标准化创建达标。社会治理不断创新。加快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健全完善市县综合治理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标准化综治中心4163个,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率达到100%。常态推进扫黑除恶工作,严厉打击涉赌涉爆、盗抢骗拐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防危害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严抓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警种联动、警保联控、警民联防”合成化巡防机制做法在全省推广。

在回顾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受疫情叠加复杂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依然不少。市场需求总体不足,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有待加快,社会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领域工作任务还相当繁重,金融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仍不容忽视等。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增强忧患意识、底线思维,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及重点任务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为确保上述指标顺利完成,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在工业强市上下更大功夫、求更大突破。扭住产业这个关键,大力实施先进工业强市战略,聚力打好新旧动能转换突破之战。壮大产业集群。以集群化、园区化为方向,纵深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山东临工、鲁南制药等“链主”企业,大力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重点做强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产业链,力争八大传统产业产值增长10%以上。充分发挥生物医药、磁电等产业集群示范作用,加快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各县区、开发区聚焦发展定位,集中培育2-3个主导产业,打造一批百亿级“新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临港精品钢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端不锈钢、优特钢、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四大集群”,力争年内产值突破700亿元。力促企业提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和标杆带动作用,实施淘汰一批落后企业、递进培育一批优质企业、支持一批技改企业、培育一批科创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做大一批商城地产品企业、创建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引进一批重点“链主”企业、培育一批上市潜力企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等“十个一批”,重点培育50家优质工业企业,评选奖励20个标杆项目,优先支持100个重点技改项目,4个基础性行业互联网平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0家、“专精特新”企业30家、“瞪羚”企业20家,技改投资增长8%以上,新增上市公司或“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以上。鼓励现有企业加大投资、技改力度,实现“二次创业”。制定支持企业融资担保办法,对金融机构支持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新增贷款进行考核,放大财政资金效应,着力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鲁南分院、木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医养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建设步伐,推动应用科学城、龙湖软件园升级为国家级孵化载体。统筹高新区、罗庄区、兰陵县资源力量,探索人才飞地、科创飞地等模式,全力推进“对接长三角科创大走廊”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隆起带,力争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产值过10亿元企业3家以上,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30%、15%以上。推进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引建飞地研发平台、孵化载体15处,新增科创平台50家以上。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扶持骨干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等政策,实施“绿色宜居”“北斗星动能”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攻克重大关键技术难题30项以上,力争新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00家以上,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争创7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二)着力在商城转型升级上下更大功夫、求更大突破。坚持以商带工、以工促商、工商联动,聚焦“四个商城”建设,大力实施商贸物流首善战略,加快“商仓流”一体化步伐,着力提升“临沂商城、中国大集”首选度,力争临沂商城市场交易额、物流总额分别达到5700亿元、8500亿元。加快建设数字商城。积极推广新明辉一站式数字供应链平台模式,在五金、板材等优势行业培育“专而强”“特而精”的本土电商平台,新增电商经营主体2000家、网络零售额增长12%。继续实施标准化智能化仓储建设工程,新增标准仓储140万平方米,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50%以上。探索国有企业建设运营公共仓储,引入现代仓管机构,打造区域性现代仓储集聚区。加快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完善顺和物联、慧商、全球通等平台功能,建设区域性物流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国际商城。积极推广“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海外仓+班列”模式,用好保税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打造区域性国际贸易新高地和进口商品分拨中心,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达到120亿美元,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200亿元,新增各类外贸经营主体200家。加快推进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增开国际货运航线2条,提升口岸开放服务能力,规划建设国际快件监管中心,争取设立国际邮件互换局。支持企业发展“一带一路”沿线业务,海外商城(海外仓)达到13个,提升欧亚班列运行质效,到发300列以上。加快建设绿色商城。着力建设商谷、国际陆港和G2新型科技物流基地,大力推进济铁物流园、公铁物流园、高铁货运中心等项目建设。启动5家专业市场改造升级、3个物流园区搬迁,健全“货运枢纽、公共配送中心、末端网点”三级绿色配送网络,推广应用新能源货车1300辆以上,积极打造多式联运枢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加快建设链式商城。大力开展区域商城地产品“园区+N”发展擂台赛,在提高产品质量和丰富产品类型上持续用力,五区至少各建成1处特色化、专业化地产品加工园区,9县全部完成地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培育15家商城地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地产品率达到40%以上。推广“市场+会展+电商”模式,组建地产品创新展示中心,发展壮大会展品牌,力争举办各类展会150场,展会面积突破150万平方米。

(三)着力在乡村振兴上下更大功夫、求更大突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先行战略,深入落实“三步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实力的、农民的、活力的、宜居的、奋进的沂蒙新乡村建设。强化农产品供给保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管控“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63.6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粮食总产保持在83亿斤以上。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确保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实施农产品加工业突破行动,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乡土名品村“三级联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新建市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12个,打造过百亿农业产业集群6个,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新增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150家、家庭农场100家。“中国肉类产业之都”“中国休闲垂钓之都”名片更亮,“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影响更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开展“百村示范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39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清洁取暖等工作,打造12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12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完成27个安置区建设任务,改造农村危房811户、农村清洁取暖14.8万户,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000公里以上,新增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5个。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加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力度,推动“金融超市”进村,让群众享受到“家门口银行”的便利。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市场价值。积极推行“学院+中心+基地”等方式,培训各类乡村振兴人才2万人。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促进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沂蒙手工等产业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返贫和新致贫;强化人才、产业等对接,扎实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四)着力在区域协调发展上下更大功夫、求更大突破。紧抓不放、持续用力推进重大战略落地见效,大力实施城镇扩能提质战略,加快推动区域正向互动、协同联动。纵深推进重大战略。积极用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对接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谋划争取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加快推动跨省重大合作事项。深化与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合作交流,办好第五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加快拓展中心城区能级。完成沂河路高架、北京路沂河桥拓宽等工程,加快启阳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及附属工程建设,完成中心城区快速路网一期工程,确保长深高速连接线等市(县)域快速路项目通车,力争15分钟上快速路、中心城区点对点30分钟到达。实施金雀山路、通达路等5处积水点治理工程,推进兰山区12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力争年底前恢复北城片区雨污分流。推进王羲之故居片区整体改造,开发“夜游沂河”等水上项目,在五区各建1处不低于100亩的综合公园,新建街角游园、口袋公园143个,加快提升城市品质。聚力推进县域崛起。按照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县域发展定位,鼓励各县区充分发挥优势、深挖潜能、聚力突破。大力支持兰山区突破战新产业、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建设首善之区;罗庄区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河东区立足空间优势,建设“品质河东”;郯城县、兰陵县打造对接长三角“三步走”先行区;沂水县、平邑县建设市域副中心;费县打造县域经济新标杆;莒南县率先建成先进工业强县;沂南县建设工农联动、城乡融合试验区;蒙阴县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临沭县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县;高新区打造“四新”经济孵化地、集中区。全力推进省级新区建设。聚焦“打造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桥头堡、鲁南跨越发展示范引领区、产城深度融合试验区”定位,积极推动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技术交易所等深度合作,重点引进培育科技金融、现代服务、总部经济、行业互联网平台等高端业态,力争年内区域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实现稳健起步。

(五)着力在扩大有效需求上下更大功夫、求更大突破。把扩大需求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市场潜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抓实重点项目。以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为抓手,用好“固定资产投资奖”、重点项目问题会商机制,线上抓调度、线下抓督导,逐个项目抓落地、抓推进,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全力推动投资实物量大幅增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盯日韩、欧美、“一带一路”沿线和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重点区域,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和行业500强企业,力争新引进头部企业投资项目50个、过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60个以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七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抓好京沪高铁二通道临沂段以及临淄至临沂、临沂至滕州等高速公路建设,争取建成清沂山、永锋、如通3条铁路专用线,加快兰山、平邑等4个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推动天然气中俄东线临沂段、市LNG调峰储备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6个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建成沂蒙抽水蓄能电站。规划新建双堠水库等骨干枢纽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平原洼地邳苍郯新片区治理、沂沭河上游堤防加固工程建设进度,积极开展雨洪资源利用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工程项目。推进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新建通信基站5000座,5G网络信号城乡全覆盖。推动消费升级。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开展促销费活动,促进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消费,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扎实推进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和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建成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做强首店经济、宅经济,大力发展直播带货、网红经济、会展经济、智慧商圈、新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出一批特色网红商品,打造“夜间经济文化IP”与示范街区,培育打造县域直播电商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实现新时代口岸高质量发展。

(六)着力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上下更大功夫、求更大突破。树牢“两山”理念,大力实施绿色低碳优能战略,做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让绿色成为主基调、低碳成为主旋律。强化能耗管控。对现有“两高”项目,摸清底数、加强监管、分类施策、限时整改,更加注重通过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对新建“两高”项目,加强窗口指导,严格落实“五个减量替代”,实施用能预算管理。对非两高项目,重点支持低能耗低排放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化节能降耗。加快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新增原料用能不纳入能耗双控考核。全面落实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抓好煤炭消费压减,扎实做好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争创省级以上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镇)、绿色建材生产基地,新增市级以上绿色工厂10个。推动“双碳”落地。认真落实好国家和省碳达峰碳中和意见、碳达峰行动方案,完善市级层面“双碳”“1+1+N”规划和政策体系,配套制定能源、工业、科技、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推进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争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80万千瓦,单位GDP水耗低于全国平均值30%,煤电机组关停9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20万千瓦。推广费县“两山银行”、蒙阴“林长制+乡村振兴”以及“碳汇交易”等做法,支持重点排放单位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加强碳排放配额分配管理,探索建立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

(七)着力在重点领域改革上下更大功夫、求更大突破。加快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促进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提升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抓深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扩面增量,加快农村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建设,提供农村产权交易鉴证、定价评估、产权流转、抵押融资、不良资产处置等全链条服务。抓实国有企业改革。构建三项制度改革长效机制,分层分类深化市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混改后评价工作力度,推动混改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着力推动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抓好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绩效监控、事后绩效评价,探索开展支出项目成本效益分析,让有限的资金花出最大的效果。加强金融改革创新。抓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金融管家”试点,全面推进企业上市五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覆盖县区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全面建设信用临沂。深入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省市平台一体化工程,大力拓宽“信易+”应用服务场景,探索建立区域信用合作网络。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制定质量强市和标准化工作意见,开展标准引领、质量提升行动,争创“好品山东”品牌,提高产品、服务竞争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县一体化,积极推进化解民营企业土地房屋产权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建设“无证明城市”,打造“双全双百”工程2.0版,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统一市场主体登记制度规则,力争新开办企业登记全程网办率达99%以上。推进数字强市建设。坚持数字政府先行,开展“数源”“数治”“数用”行动,全面推进数字机关建设,加快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年底前建成感知设施统筹、数据统管、平台统一、系统集成和应用多样的“城市大脑”,努力在数字化转型上实现突破。

(八)着力在保障改善民生上下更大功夫、求更大突破。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大力实施共建共享共惠战略,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20项重点民生实事,确保财政民生投入占比保持80%以上。着力保就业。全面落实稳就业、保就业政策,坚持“稳岗、扩岗”并举和“规模、质量”并重,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等重点群体就业,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年内完成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以上。着力稳住房。牢牢把握“房住不炒”定位,强化供需两端调控,科学确定用地供应规模、节奏和时序,严格落实“限价、限转”等措施,进一步稳预期、稳市场、稳房价。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积极稳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97个、36261户。着力优教育。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实施强校扩优行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0处。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智慧校园建设,确保年底前中小学校、职业学校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50%以上。组建临沂技工教育集团,支持临沂技师学院、临沂职业学院和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新校区建设,推动临沂大学医学院建设和省“双高”创建,积极筹建临沂应用型理工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着力促健康。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和“健康临沂”18个专项行动,建强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全面加强公立医院重点专科和学科能力建设,带动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提升。加快推进市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每个县至少建成1家成人接种门诊。持续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行市。着力抓养老。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开展好家政服务“领跑者”行动,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失能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着力强保障。持续强化基本民生保障,进一步提高孤儿等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健全完善公平适度的医保待遇保障机制,加快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织密织牢全民医疗保障网。扎实做好退役移交安置,实现“三个满意”目标。进一步发展公益慈善事业,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地回报社会。大力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提升民生工作温度。着力树文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提档升级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小广场1000个,推进城市书房、乡村书屋、文化驿站等中小型公共文化场所建设。积极推进沂蒙精神纪念地旅游区5A级景区创建,争创国家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抓好26届省运会、12届省残运会筹备工作,加快推进县乡村公共体育设施优化提升,举办好第十一届中国沂河体育节、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和“红色沂蒙”品牌赛事,筹办好第三届省体博会。

(九)着力在守牢发展底线上下更大功夫、求更大突破。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坚决守牢“一排”底线,为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安全环境。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政治安全摆到第一位,坚决维护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继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完善常态化体制机制,坚持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抓好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对冷链物流、医院、学校等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管控,坚决做到防控不失控。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加强对非法集资的打击,用好“金安工程”平台,稳妥处理和化解金融风险,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加强法治建设。推进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规范化,强化倒逼机制建设,落实落细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统筹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聚焦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抓实用好季度执法评估。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及时化解消除重大隐患。启动应急能力提升三年行动,统筹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持续化解信访积案,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更大力度、更实办法、更强举措,不断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奋力在全国革命老区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附件:临沂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计划指标

附件

临沂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主要计划指标

指标名称

计算

单位

2020年实际

2021年

2022年

实际

增长(%)

计划

增长

(%)

一、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805.3

5465.5

8.7


6左右

二、三次产业







粮食产量

万吨

416.5

418

0.4

418


新造林面积

万亩

11.02

1.4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

7.8


13.1


6.5左右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

比重

%

54.3

52.4




三、三大需求和利用外资







固定资产投资

%

4


11.4


6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0.2


15.9


7左右

外贸进出口

亿元

1167.2

1766.8

51.4


高于全省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

13.8

47.7



四、高质量发展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

2.2



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3.9

预计4.3

10.3

4.8

11.6

五、财政物价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349.8

409.5

17


6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100

102.8

101.1


103左右


指标名称

计算

单位

2020年实际

2021年

2022年

实际

增长(%)

计划

增长

(%)

六、城镇化水平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42.6

42.7

0.11

42.8

0.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5.06





七、教育卫生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

万人

5.6



4.8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6.37

6.69

5

6.75

0.8

八、就业收入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0.2

10.7


9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率

%

4.6


9.1


7.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4.1


8


7左右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6.3


11.7


快于城镇

九、社会保障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

726

744.05


746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万人

1066

1080.6

1.3

1060


棚户区改造开工量

8296

2979

-64.1

3442

15.5

十、防震人防勘察







年末地震观测台项数

项/台

154/90

156/92

1.3%

158/92

1.3%

新增人防工程

万平方米

42.7

33.7


23.5


指标名称

计算

单位

2020年实际

2021年

2022年

实际

增长(%)

计划

增长

(%)

十一、安全消防







每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

事故死亡人数

0.00936

0.0139

统计口径变化无法同比

0.013

-6.5

新开工消防站/新增市政

消防栓

5/404

6/260


3/120


万车死亡率

人/车·万车

0.985

0.96

-2.54

0.95

-1.04

十二、节能减排


完成省下达的能耗“双控”、煤炭消费压减和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约束性指标。


 
上一条: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发展改革委临沂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临政办字〔2023〕12号)
下一条: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发展改革委临沂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