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是中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一年。这一年,产业政策有的放矢,智能制造逐步起步;这一年,装备企业顺势变革,装备市场恢复增长;这一年,装备行业融合创新,重要装备一次又一次惊艳亮相……
本期,我们推出能源装备行业年度盘点综述,回眸亮点频现的2017年,把握行业发展脉动。
1
政策护航 “智造”平稳起步
政策护航 “智造”升级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增强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2015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其中智能制造被确定为主攻方向,吹响了中国“制造”向“智造”升级的进军号角;2016年年底,工信部再次提出《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实施“两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取得产业智能转型的明显进展;第二步,基本建立智能制造支撑体系。2017年,发展智能制造已呈如火如荼之势,智能制造受到多项配套政策支持、智库建设护航。
2017年6月7日,工信部公布了《2017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拟立项项目名单》;10月16日,工信部公布《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10月31日,为加快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工信部印发《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12月14日,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力争到2020年,一系列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取得重要突破。
发展智能制造,智库建设必不可少。工信部于2017年5月10日提出成立“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囊括了学界及产业界的诸多行业专家。
资金支持路径渐明
为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2017年5月24日,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工作指南的通知》,并确定2017年财政资金支持的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为: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化工、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的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等。其中,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重点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五个方面获资金支持。
专项资金将采取后补助资金管理模式,根据实施进度和实施目标完成情况分批下达专项资金。确定项目后,先行拨付部分资金,通过验收后再下达后补助资金。
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明显放缓。2017年10月27日,工信部、发改委等十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发挥民间投资作用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指导意见的通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民间投资活力,促进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
尚处早期探索阶段
南京国电南自电网自动化有限公司的电力装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的智能气田试点示范项目,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的核电系统远程运维服务试点示范项目,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的水力发电设备智能远程运维新模式……
2017年,能源装备企业积极落实智能制造工作,诞生了一批了解行业需求、具有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供应商,初步培育形成了一批智能制造新模式。从整个装备制造行业来看,202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取得积极进展,97个项目开展多领域多模式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2017年12月8日,《中国智能制造绿皮书(2017)》发布并指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总体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包括智能制造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装备供给能力不强,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标准、工业软件等基础比较薄弱,推进智能制造的路径不清晰,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
对此,针对我国大多数企业尚未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国情”,各企业必须补上“数字化转型”这一课,筑牢智能制造的基础。
2
技术升级 加快创新
核心装备国产化升级
2017年,能源领域重大装备核心部件国产化步伐加快。
一批长期依赖进口的装备自主研制成功。如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反应堆保护系统平台成功研制,打破国外厂商垄断,标志着我国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的国产化迈开坚实一步。再如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国产10万立方米空分装置及空气压缩机组通过评审,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对特大型空分装置和空气压缩机及汽轮机的垄断。
依托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装备成功研制。如世界首台特高压直流输电全空冷300兆乏调相机完成全部制造及试验过程,一旦电网出现波动,调相机将开启“保安”模式,为特高压直流输电保驾护航。再如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苏南电网500千伏统一潮流控制器投运,对电能流向装上“智能导航系统”。2017年8月,在建规模全球最大、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主体工程全面开建,这是唯一一座全部实现设备国产化的水电站,将在全球率先使用单机容量百万千瓦级机组。
引进、消化、自主创新的重大装备实现突破。仅在核电领域,作为中国核电技术竞逐海外市场的两大利器,“华龙一号”和CAP1400关键设备研发取得突破。“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华龙一号”国内首堆首套蒸汽发生器、福清5号“华龙一号”核能汽轮发电机等相继研制成功,数据显示,“华龙一号”装备国产化率可达85%以上;CAP1400主给水调节阀、首台CAP1400核能发电机等相继问世。
能源科技屡现创新
按照2016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要求,在煤电技术领域,2017年,燃煤清洁利用技术深入推进。煤炭清洁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煤炭提质加工技术;二是燃煤发电技术;三是煤炭深加工技术。
对于煤炭深加工技术,2017年2月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煤炭深加工“十三五”规划》,从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煤炭和石油综合利用以及通用技术装备6个方面出发,通过示范项目带动煤炭深加工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化发展。煤炭直接液化、煤炭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气化、煤制乙二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攻关研制取得突破。
对于燃煤发电技术,2017年11月27日,国家能源局、环保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燃煤生物质耦合发电技改试点的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改试点工作;2017年12月初,哈电集团“燃煤耦合垃圾发电技术”率先通过国家能源局组织的评审。
核电技术方面,2017年12月14日,“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CAP1400关键设计技术研究”课题顺利通过验收。课题完成成果鉴定77项,其中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水分配设计与分析相关技术、大型液压阻尼器性能试验台等2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核电站结构隔震闭锁装置的研制、非能动核电厂全范围严重事故管理导则开发等20项成果达到国内首创、国际先进水平。
3
因势变革 市场恢复增长
市场向好
2017年,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终于在这一年一季度实现盈利,扭转连续两年亏损的局面。2017年三季度末,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千万元,而上年同期为亏损19.5亿元。
2017年上半年,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3.8亿元,实现同比由亏转盈,2016年同期该利润指标为亏损3.4亿元;哈尔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净利润约1.5亿元,比2016年同期1.2亿元同比增长约25%。
放大到整个机械装备行业,2017年,机械工业与全国经济发展同步,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以来,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保持在10%以上,电工电器行业仍是主要的支撑力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份,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60416.1亿元,增长18.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长7.1%。
从投资情况来看,装备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波动向好,2017年1-11月份,装备制造业投资7.3万亿元,增长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2017年,装备行业相关数据回暖,这一方面是全行业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积极发展、主动作为的成果;同时也存在基数因素,是在上年较低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2017年以来,电力、煤炭、化工、石油等领域处于去产能阶段的行业发展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上述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下,优化存量、改造升级,为装备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整体上市提速
2017年,装备企业顺势变革,整体上市步伐提速。
在电力装备领域,2017年,作为三大发电设备巨头之一的上海电气整体上市又近一步。7月31日,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到《关于核准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的批复》,本次交易完成后,电气集团以130亿的存量资产获取电气股份14.8亿股A股流通股;电气集团对电气股份的持股比例也由55%提升至60%,进一步增强了国有资本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以及对核心装备制造主业战略发展的引导力;电气集团资产证券化率超过90%。
作为另一发电装备巨头,2017年,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整体上市方案取得新进展。继2016年12月,东方电气集团董事会审议通过将集团公司部分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建议方案之后,2017年11月23日,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审议批准了股份公司发行股份收购集团资产事项。该项目完成后,上市公司总资产占集团总资产的比例将由原来的81%提高到92%以上,集团公司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比例将由当前41%提高到56%左右。
大型装备集团选择整体上市,在做强做优主业的同时,还可进一步对业务结构进行战略调整,以发挥产业与金融的互补、协同效应,实现产融结合。有助于减少关联交易,从而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改善财务状况、增强持续盈利能力,有效保护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利益。然而,如何有效利用好资本市场体系,为国有企业改制、实现整体上市提供更加有效的创新模式,是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保障。
问题仍存
能源装备行业在市场企稳的状态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用户需求不足。由于传统能源仍处于去产能状态,相关的石油天然气装备、发电设备等行业新建投资订货明显不足。
二是低价竞争影响正常市场秩序。一段时期以来低价竞争情况频现,一些好企业、好产品也被迫降价。长时期低价竞争的市场环境严重影响了装备行业产品创新积极性。
三是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份,制造业主营业务成本增加11.2%。装备制造行业是钢材等大宗原材料的消费企业,每年消费大约2亿吨钢材,同时也是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费企业,2016年10月以来,钢材价格指数不断攀升,煤炭价格也不断上涨,造成企业运营成本增加。
4
跨界融合 共享发展
2017年,装备制造产业顺势而为、融合创新态势较为明显。“制造+互联网”融合、军民融合、“制造+服务”融合等跨界融合深入推进,实现行业共享发展。
“制造+互联网”融合
将装备制造业升级融入“互联网+”大潮,已成为政府和企业认可的发展路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7月14日,工信部发布了《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确定基于工业互联的核电集群数字化建造集成平台等70个项目为2017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一些企业也纷纷作出响应,比如沈鼓集团持续扩展“沈鼓云”服务范围,用户可随时随地了解设备的设计、生产等信息。陕鼓集团提出能源互联岛概念,将自身定位为区域能源互联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成企业对外提供的实际产品与服务。
“互联网+”是一个动态过程,由此将带来系统兼容、标准规范等一系列潜在风险。目前,“制造+互联网”公共平台尚未形成规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在装备制造企业纷纷涉及“互联网+”的大潮之下,应规避概念炒作、资本融资等风险行为,真正支撑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军民融合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的关键阶段,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交叉融合越来越深、渗透兼容越来越强。
政府层面发布军民融合鼓励政策,积极推动。2017年10月18日,工信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2017年度)》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6个领域,遴选出150项“军转民”技术成果。
作为开展军民融合企业代表之一,哈电集团积极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2017年9月22日,哈电集团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洽谈,意味着哈电集团在民用船舶动力领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2017年,在企业层面,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制造+服务”融合
2017年9月25日,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荣获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两大奖项。此外,东方风电也不断加强后服务品牌能力。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自2016年7月发布《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后,2017年,服务型制造稳步推进,工业设计、融资租赁、节能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壮大;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风机制造等行业服务型制造业务快速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等业务日益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