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临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1.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县区发改>>正文
搬出穷山窝 住上小康楼 奔上富裕路——沂水县诸葛镇上胡同峪村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之路
2018-05-09   审核人:

沂水县诸葛镇上胡同峪村作为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整体搬迁村之一,搬迁总人口166户、43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60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当头炮”、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以发展农业“新六产”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产村相融一体发展的新路子,踏响了山区群众奋力脱贫的铿锵足音。

易地搬迁,山区移民住进“幸福村”。上胡同峪村地处镇驻地西南8公里处,周围群山环绕、丘陵纵横,基础设施十分落后。2016年,沂水县启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本着“宜居宜业”的理念选址城镇驻地、暖阳河畔、工业园旁作为上胡同峪安置区进行建设。先后整合资金3477万元建成了“四层+阁楼”样式的安置楼房8栋228套,社区服务中心1栋,并建设水、电、路、气、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卫生室、超市、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心用情用力把安置点打造成了美丽乡村的示范点、花园式的小区,使群众实现看病、购物、幼儿教育不出社区,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医院就医跨入五分钟步行时代。村貌变美了,村容整洁了,村民淳厚朴实的民风也保存了下来。为进一步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尽快实现“村民”向“居民”的角色转变,该村定标准、树榜样、讲法治,大力开展“四德工程”“殡葬改革”“文化惠民”等活动,全村乡风民俗耳目一新;积极推进和谐治村新模式,通过探索建立“和事佬”机制,用活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等“新乡贤”群体力量,帮助村民化解矛盾纠纷6起,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曾经贫穷落后的上胡同峪村自搭上易地扶贫搬迁的快车后,俨然成了一处前有绿水环绕、后有青山相靠的生态宜居和谐新村,“天壤之别”的城镇化生活让村民们真正体会到了脱贫奔小康路上的幸福滋味。

多元增收,优质黄桃长成“黄金果”。作为优质加工黄桃—金皇后的发源地,上胡同峪村2017年的黄桃规模已发展到了800亩,产量达500万斤。为切实解决黄桃销售难题,使群众种有所成、成有所收,该村按照“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发挥农业“接二连三”作用,变资源为资产,推动林果产业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依托现有栽植的大面积黄桃,成功对接山东青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展有机果品生产—低温储藏—深加工,计划建设大型黄桃贮存冷库2处,发展冬桃储存、加工、销售及旅游等项目,通过生产桃瓣、黄桃罐头等产品,增加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完善步游道、休憩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在黄桃花期、果期,组织开展赏花、摄影、采摘等旅游活动吸引游客,着力将上胡同峪村打造成黄桃生产旅游示范基地。为此,该公司将全村15万株桃树以每棵每年30元的价格全部租赁,人均年可收入租赁费10270元;其中贫困户共有桃树3500株,人均年可收入1750元。同时对全村409亩流转土地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进行租赁,人均年可收入租赁费934元;其中贫困户共有土地45亩,人均年可收入750元。对新复垦的125亩土地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进行承包,人均年可获得收益280元。依托以上三项收入,该村人均年可增收13200元,其中贫困户年可增收2780元。另外,该公司还每年向村集体缴纳3元/棵的桃树管理费用,村集体每年可增收近60万元。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户从被动转为主动、企业从配角转成主角、村集体从包办转向服务,真正实现了三方互利共赢。

农旅结合,秀美山村摇变“聚宝盆”。地山丘陵夹持之间的上胡同峪村尽管贫穷落后,但生态风光秀美宜人,青山绿水美不胜收。加上当地丰富的金皇后黄桃、丰甜榛杏等林果资源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村民居,被山东青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瞄准”,计划投资5000万元,对1200亩非荒山和1500亩荒山进行整体租赁并规划建设,在发展特色林果项目的同时,以“胡同春色,盛世田园”为形象定位,以“一心一轴五区”为空间布局,建设湿地景观、桃花园、花田喜事园、千亩杏园、山乡野营地、稻草人游乐场等特色景点,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养老养生、休闲度假、科普修学、儿童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五福谷乡村旅游综合体。这种改“单打独斗”为“抱团作战”的经营模式,变农业元素为旅游元素,把农业产业景观化、农业生产过程产品化、农业生产环境休闲化、农业文化体验化,做好“面子”、做强“里子”、做厚“底子”,在实现游客深度旅游体验的同时,带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使种养、深加工、乡村旅游、社会化服务等互相渗透、互相提升、融为一体。目前,《沂水县上胡同峪村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已编纂出炉,并已初步建成凉亭2处、厕所2处以及125亩油菜花田,后续规划内容正在有序建设中。昔日穷山沟,今成“聚宝盆”,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秀美乡村依托其资源优势“筑巢引凤”,将美景打造成了最耀眼的名片,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省内外游客休闲观光的新目的地。

借力平台,链条互动铸就“金饭碗”。为进一步打消群众对“搬出来吃什么”的疑虑,该村立足“+贫困户”这一支点,提供给贫困群众与资金、技能、就业、培训等链条“握手”的机会,让贫困户脱贫有奔头。一方面,将安置区3000平方米的沿街商铺全部出租或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扶贫车间,租金30万元/年,所有收益在扶贫理事会的监督下,精准指导收益分配,70%用于集体增收,30%用于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可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最大限度地帮助解决这部分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采取“早画像、早培训、早就业”的方式,提前摸清群众劳动力和文化程度,针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及其子女,加强劳动技能培训,重点传授旅游、电商、特色种养殖等技术知识,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着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化农民。同时,发挥农旅结合“两头甜”的优势,积极向外拓源,把移民就业与企业用工需求有机结合,对接山东青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吸纳剩余劳动力就业,借助“内部消化”的方式优先选聘本村村民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园区内务工,让搬迁群众能够在“家门口”上岗。目前,该村已先后组织参加培训3次,培训人员200余人次,安置本村剩余劳动力86人,其中贫困群众6人,日均工资60-80元,年可带动群众就业增收5000元以上。

关闭窗口
分享